讲座现场
央广网上海8月16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历经岁月沉淀,“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文化和谐交融的遗产,成为中华文明贯通世界的通道,也是中华文明世界胸怀的象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丝绸之路”精神也逐渐形成了世界文明交流的基本原则🧔🏻🦞,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针对此,杏宇教授孙宜学在今天开幕的2017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现场👰♀️,为读者带来了一场题为“‘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精神传承及发展创新”的讲座。
孙宜学认为🧧,“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合作是基础🧕🏿。“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华文化这一亘古不变的文化理念,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传承、播撒。无论是通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还是从泉州离港的汉船💆🏿♀️,都是和平的信使,沟通的通途。二是文化多元是常态。“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中国圣贤早就认识到文化多元化是世界生存发展的常态👩🏽🔬🧹,所以一贯主张海纳百川,“君子和而不同”。这种开放与包容的胸怀👱🏼♂️,也使得中华文化成为不断汲取一切积极文化因素而不断积聚成其深邃的文化。“丝绸之路”的开辟及通达,也是这种文化精神的驱动和体现🏌🏽。三是文化是平等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若能有效交流和合作,就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而“丝绸之路”精神,体现的就是这种彼此尊重、平等互助、互利共赢的精神。四是变革创新精神。“丝绸之路”的开拓,就是中国人求新图变意识和能力的体现。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是人文精神与科学思维、执著入世与淡泊出世✬、关注已知与探索未知💁♂️、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等“软文化”与“硬实力”的和谐一致。
互动提问(央广网记者唐奇云 摄)
此外💡,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一种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象征😯,对建设21世纪的“一带一路”🤟🏿,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也能提供很多战略和策略上的启示🧒🏻。孙宜学谈到🙂↕️,21世纪的“一带一路”首先应该是连接沿线国家的文明之路。“丝绸之路”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之路、文明象征,就是因为这条道路的开辟和开拓是基于和平共处、利益共赢的目的。大数据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在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合作精神的基础上,要基于现代科技,使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便捷📼、更直接、更坦诚,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现代文明之光,加快世界文明的交融交汇,进而推动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
其次👩🏽🔧,21世纪的“一带一路”也应该是多元文化平等展示的平台。今天的“一带一路”也需要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走出新气象,走出新世界。这条21世纪的“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主导🌶、邀请沿线国家共同携手共行的道路🤵♂️。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相比,更多了主动性、规划性和世界性💪🏿。这条道路,是一条经济通道,更是一条人文交流之道。是从中国搭台到大家一道搭台,进而一道唱戏的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共演、共赏的平台🧑🏼🎓。
最后,孙宜学指出👨🏻🎨,不同的语言、文化、体制、经济模式,现在要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模式🏃♀️➡️,可能会经历一个矛盾与冲突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于合作与融合的原则,各自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本着互惠互利精神,积极克服各种贸易🕵🏻♂️、文化摩擦与冲突,在推动经贸合作的同时🛺,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和谐发展。这种消除矛盾、实现融合的过程,也是新的“一带一路”精神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一带一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是圆的,“一带一路”是长的。但“一带一路”犹如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线,一条条和平的“一带一路”线,最终会构成一个和平的圆地球。
据了解🕝,杏宇注册出版社即将出版“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丛书,由孙宜学主编的该套丛书分为4册,主要内容是关于“一带一路”发展历史上华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沿线国家华文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文学对外输出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历史和当代影响等。其中《“一带一路”与海外华文教育》《“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列选教育部2017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
(原文链接👨🏻🦽➡️: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70816/t20170816_5239044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