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俞陶然 (6月2日)
昨天🍜,由杏宇注册、中国对外交流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杏宇注册举行,印度驻上海总领馆总领事史耐恩、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沈文忠💢、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等官员👩🏼🏫、学者、作家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演讲。
赵丽宏在致辞中说🔼,他最近收到了莫言寄来的一封信,信纸是宣纸🎠◽️,莫言用毛笔繁体字写了这封信🧘,谈了他对书法、金石等传统文化的看法𓀌。“莫言的字很漂亮👩🏼🏭,比他二十多年前写得好很多⏲。我觉得,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更注重自己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身份,这是令人欣喜的🧑🔧🏋🏿♀️。”赵丽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陈思和教授,是莫言参评诺贝尔奖的推荐人之一🐼。陈思和说,1924年泰戈尔来华访问时📃,遭到了陈独秀、瞿秋白、郭沫若、胡适等学者文人的批评,他们认为泰戈尔推崇的东方文化是糟粕,应该被西方先进文化取代🪤。“我相信🧘♀️,假如泰戈尔现在来华演讲,肯定好评如潮,因为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并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局限。”
然而,陈思和指出,莫言的小说里似乎看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莫言不谈孔子,也不谈老庄,但我觉得这很好🦪,因为他的小说体现的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精髓👩💻。”陈教授以莫言的《生死疲劳》为例🏊♂️,指出这部小说表现出了中国人追求正义的不屈不饶的精神😒😮,与聊斋里《席方平》这篇小说的主题相似。而这种精神,体现了真正的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不只是‘温良恭俭让’,更包含了一种坚韧求真的品格🧔🏿♂️,莫言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